返回列表 發帖

「油」浸藍鰭吞拿魚

國際傳媒最近廣泛報導的事件,相信一定離不開墨西哥灣的漏油事故。自四月下旬,美國    路易斯安那州外海的鑽油平台發生爆炸後,估計已洩漏超過四千萬加侖的原油,嚴重污染環境。

就連近來在香港常被談及的藍鰭吞拿魚,也被捲入了這場生態大災難。這種所謂 「矜貴」的食用魚一直遭過度捕撈,自七十年代起,會在墨西哥灣出沒的大西洋藍鰭吞拿魚數目已下降超過九成,加上發生這次的漏油事故,對牠們來說可謂雪上加上霜。

牠們會怎樣被影響?原來墨西哥灣是大西洋藍鰭吞拿魚兩個產卵地其中之一,每年四至五月都是成年魚群的繁殖期,牠們從寒冷的加拿大    海域游到溫暖的墨西哥灣北部海域繁衍下一代,而該處正正是近期鑽油平台發生爆炸的地方!

當吞拿魚群產卵時,體溫會達至全年高峰,因呼吸率增加,所以更容易從腮部吸入洩漏的油污窒息而死。牠們辛苦產下的魚卵也難逃一劫,雖然一條吞拿魚每次可產多至一百萬粒卵,但即使在正常情況下,也只有極少數能孵化成幼魚。浮油令魚卵下沉到深海,難以存活,而油膜和油塊能粘住和殺死魚卵。在受到石油污染的海水中孵化出來的幼魚,大部分都會是畸形的。

藍鰭吞拿魚身處墨西哥灣食物鏈的最高位置,幼魚需要十年時間方可長成有繁殖能力的成魚。若果這一代的幼魚數目大減,十年後恐怕就沒有足夠的成年魚群再繁殖下一代,群種便會繼而崩潰。近年飲食界正吹著一股歪風,個別業界人士只顧利益和嘩眾取寵,罔顧海洋生態平衡,仍以瀕危藍鰭吞拿魚為食材,並標榜其為身份與品味的象徵,變相支持繼續過渡捕撈,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實有責任對此說不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