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

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

 

发热及体温不升


  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点决定了新生儿既怕冷也怕热。因为,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,皮下脂肪层薄,血管丰富,汗膘发育不成熟,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。所以,新生儿的保暖功能和出汗散热功能都很差,体温不稳定。尤其是早产儿、小胎龄儿、窒息儿及所有高危新生儿。如果保暖不够,新生儿会表现为嘴周围及四肢发青、不吃奶及体温不升,测体温常在35℃以下,甚至出现硬肿症、代谢失调等症状,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;相反,如果过分捂,新生儿由于散热功能差,容易发热,甚至高热抽风。因此,对新生儿既要注意保暖,又不能过分捂。


脱水热和生理性体重下降


  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~3天后突然发热,甚至体温高达38℃~39℃,持续数小时至1~2天。


    发热期间,小儿一般状况良好,个别情况下,热度高,持续时间长,且有烦躁、口渴、不安、尿少等症状,则要输液或给镇静剂,一般无需特殊治疗。没有感染,不要用抗生素。要打开包被,洗温水澡,喂些白开水,就会自然退热。这种现象叫做“新生儿脱水热”。新生儿期不能使用退热药,更不能越发热越捂,否则会致小儿高热惊厥。


生理性黄疸


    新生儿出生后2~3天会出现皮肤、粘膜和眼球的巩膜发黄。最初限于面部,4~5天黄疸程度达高峰,可达躯干四肢近端,7—10天开始减轻并逐渐消退。在黄疸出现的同时,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,精神佳,吃奶香,且大便呈黄色,这种现象叫新生儿黄疸,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,对新生儿健康无损害,无需特殊治疗。如发现黄疸出现得过早、发展过快、程度过重或消退后又出现或持续不退,并有加重趋势,在黄疸出现同时,小儿精神欠佳,吃奶不香,大便色白,则属异常,应当马上去看医生。


月经和白带


    新生儿在出生前就受母体激素的影响,长出生殖器。出生后母体激素的影响被切断故而发生“激素撤退现象”,如女婴出生后3~4天出现白带和阴道出血即假月经,无论男婴和女婴乳房都会肿胀,乳头有乳汁流出。这些都属生理现象不必担心也无需治疗,更不必挤乳头,否则会引起乳房肿胀,导致细菌感染,发生乳腺炎甚至乳腺脓肿。


皮肤色斑


    1.青斑。多见于骶尾部、臀部、手、足、小腿等部位,呈兰灰色,形状大小不一,不高出皮肤,无不适。这是皮下色素堆积的结果,又称胎斑或胎记,不需要治疗,一般5~6岁时可消失。


    2.红斑。为云状红色痣,又称毛细血管瘤。常见于眼睑前额及颈后部,这是接近皮肤表面的微血管扩张所致,大约在1岁左右时消失。


    3.草莓状痣。表面似草莓状不平,医学上称为草莓状血管瘤。出生后6个月内可长得很大。之后颜色会渐渐变浅,大约到3岁时消失,如未消失,可给予治疗。不主张在新生儿期给予手术切除治疗。


新生儿红斑


    初生婴儿,有时突然出现皮肤红色丘疹,有的丘疹周围有红晕,看起来挺吓人。其实出疹的同时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,精神佳,吃奶好,如不发烧,多在1~2天不治自消。这就是新生儿红斑,是一种过敏性的生理现象。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,皮下血管丰富,角质层发育不完善。当胎儿脱离母体后,便从浸泡中来到干燥的环境,受到空气、衣物、洗澡用品等物的刺激,皮肤便会出现这种玫瑰色红疹,可以说是适应环境变迁的生理反应。所以新生儿用品应以柔软、清洁、刺激性小为宜。溢  乳


    新生儿在吃奶后常会出现吐奶,好像是吃多了,多余的奶从口里流出。若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,吐奶时没有痛苦表现,这种吐奶医学上叫溢乳。溢乳主要与新生儿的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有关。在新生儿期,胃容积小,肌壁薄弱,胃的上口松弛,下口较紧,而且胃呈水平位,这些都是引起吐奶的因素。溢乳在新生儿期很常见,对新生儿成长无影响。.只要在喂奶后拍拍婴儿背部,然后采取头高位侧卧,保持安静,防止吐奶时乳汁吸入呼吸道即可。


    如果新生儿吃奶后吐奶剧烈、频繁,吐出物不正常,伴小儿精神差、不愿吃奶、腹胀、大便不正常及体温不升等,要及早就医。

睾丸鞘膜积液


    有些男婴出生后,两侧睾丸一大.一小,或两侧睾丸都较一般男婴的大,摸上去较硬,用手电筒照时透亮,这就是睾丸鞘膜积液,俗称“水蛋”。液体在睾丸周围,与腹腔不相同,称非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。如果液体与腹腔相通,也就是说,婴儿立起时阴囊增大,平卧时阴囊缩小,这种情况为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。如果在睾丸上方,又有一个单独的囊肿,那就是精索鞘膜积液。


    新生儿期大多数为非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,多在2岁内自然吸收。如果2岁后仍没有自然吸收,甚至增大,则需要手术或药物治疗。何时及采用何种方法治疗,需要由医生决定。


腹股沟斜疝


    有些男婴出生后阴囊内可摸到囊性包块,这种包块时大时小,摸上去柔软有气体感觉,小儿哭闹或腹压增加时包块增大,平卧或臀高头低位时包块减小,甚至消失,这就是腹股沟斜疝,俗称“气蛋”。腹股沟斜疝发生与新生儿腹股沟管尚未发育完善有关。在婴儿用腹压时,部分肠管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。“气蛋”忽大忽小或可以完全还纳到腹腔的婴儿,不一定马上进行手术治疗。但是,如果“气蛋”不能还纳入腹腔时,手摸上去很硬或婴儿伴有疼痛时,常常提示有肠管嵌顿,也就是说,肠管卡在腹股沟管里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肠管不能自由活动,卡得时间长了,由于血液供应受阻,肠管则会发生坏死。遇到这种情况,需要马上就诊及治疗。


脐  疝


    不少婴儿肚脐往外凸,随着婴儿用力及腹压增加,凸出部分随着增大,以手压迫凸起部位,有咕碌碌声音,这就是脐疝。

 
    随着婴儿的成长,腹直肌进一步发育,肌力加强,脐疝多在1岁内自然消失,一般不需治疗。如果越来越大,而且脐疝内容物(多数为肠管)不能还纳到腹腔,或脐疝囊壁与内脏有粘连,则应尽早就诊,及时治疗。

过去有人主张用硬币压迫包扎,或以胶布粘贴,这些处理常常收效甚差,而且影响脐部发育,或引起胶布过敏,现在并不推荐使用。


    本病要与脐膨出区分开,后者为脐周先天缺陷所致,使部分腹腔内脏脱出体外,如覆盖在内脏表面的腹膜破裂,则发生腹腔内脏外翻。所以,对脐膨出要及时手术治疗。


脐肉芽肿


    脐带脱落后,局部总是潮湿的,仔细看可见局部有柔软、粉红色或红色肉芽。肉芽呈米粒或绿豆大小,表面有组织液,有时有脓液,这就是脐肉芽肿,又叫脐茸。脐肉芽肿发生是脐断端受细菌感染,发生慢性炎症刺激的结果。遇到这种情况,要及时就诊。一般需要用1%的硝酸银溶液灼烧,有时还需要将肉芽肿清除后再用硝酸银溶液灼烧。用硝酸银溶液处理时要注意保护皮肤,不要伤及周围正常组织。


鹅口疮


    新生儿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。表现为婴儿口腔粘膜上有白色乳凝状物附着于口腔两侧颊粘膜、舌及上腭表面,不易擦掉,擦掉后局部形成红色浅表溃疡面。如未及时治疗,病变范围扩大可延伸到咽喉甚至呼吸道,这就是新生儿鹅口疮。


    引起新生儿鹅口疮的原因包括:使用抗生素、体弱、营养不良或母亲有生殖道念珠菌感染,消化不良婴儿更容易发生新生儿鹅口疮。


    预防新生儿鹅口疮的方法包括:治疗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、严格消毒奶具、护理婴儿要注意卫生和避免滥用及长期应用抗生素。


    另外,由于母乳中存在有抗感染因子,母乳喂养婴儿鹅口疮发生率低,采用母乳喂养婴儿也有助于预防新生儿鹅口脓疱病


    常常发生在新生儿的皮肤皱褶处,如颈部、腋下及大腿根部,可见大小不等的脓疱,脓疱周围皮肤微红,疱内含有透明或混浊液体。脓疱破溃后液体流出,会留下像灼伤一样的痕迹,这就是脓疱病。


  脓疱病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。这些细菌可存在于健康人的体表,但不发病。新生儿由于皮肤柔嫩、角质层薄、抗病力弱、皮脂腺分泌多,如果不注意皮肤清洁,皱褶处通气不好,加上婴儿哭闹时,常将脓疱擦破,引起化脓,严重时还可引起败血症。


    新生儿脓疱病关键在于预防,应勤洗澡,更衣,衣服要柔软、吸湿性强及通气良好。注意皮肤护理,一旦发现1~2个脓疱,及时以75%的酒精液局部消毒。用棉签擦破脓疱,排脓汁,干燥后即愈。脓疱较多,伴有发烧、吃奶不香、精神不佳的婴儿,一定要及时就诊,并使用抗生素治疗。颅内出血


   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精神后遗症的原因。因出血部位不同,所以婴儿表现不同。有的表现较典型,如烦躁不安、易激惹,甚至惊厥等兴奋症状;未成熟儿的表现包括:精神差、拒乳、肌张力低下、呼吸暂停和反射消失等抑制症状;也有部分症状轻,且不典型,不易被发现。


    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包括产伤性和缺氧性。产伤性原因包括:臀位分娩后出头困难、急产、产钳或胎吸助产。缺氧性原因包括:官内缺氧、出生时窒息、胎盘功能低下、胎盘早剥、脐带因素及产妇严重疾病,如心脏病或高血压等。


    对可能存在颅内出血的婴儿应加强监护,进行头颅B超检查,及时发现,及早治疗。出院后还需要在门诊随诊,并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和减轻婴幼儿期及以后的智力和行为障碍发生。

 
« 返回
   
CopyRight2009.www.baby-big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