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

教育误区斩断孩子的慧根

       事先假定我们相亲相爱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,然后在这种假定的基础上自己再采取相应的行动,是一种很省事的方法。你是否对某人说过这样的话我没告诉你是怕你知道后会烦心?结果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因为你的这番好意并经常这样做,这个人才很烦恼。还有另外一个例子,每次史蒂夫回家时,他的母亲总要提醒他不要忘了你的外套,史蒂夫最后一次忘记外套是他八岁的时候,他母亲认定在随后的37年里,史蒂夫没有什么长进。

 

  当人们先入为主时,他们就忘记了人类最美丽的一种特性,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时时学习和变化的能力。先入为主提供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或警告:昨天你是什么样子,今天我只能允许你还是那个样子。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挫折感,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。

 

  如果我们认识到孩子是会成长、变化的,那么我们就会容忍他的变化,并且容忍我们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改变。在我们认定别人如何如何之前,我们最好先问自己一个问题:如果抛弃我原来的看法,会是什么样子?答案是非常简单的:让我来看看。如果可能的话,最好是什么都不先去预测,不先入为主,不阻碍变化,而是去观察,去发现。

 

  障碍2:拯救或解释

 

  作为父母或教师,我们常常过早地介入孩子们正在做的事去拯救孩子,而不允许他们品尝自己行为的后果,或者我们倾向于向孩子解释事情的意义,而不是帮助他们发现事情对他们自己的意义。

 

  人们普遍认为,好家长或好教师给孩子们解释事情,殊不知,真正的好家长或好教师跟孩子们一道探索,帮助孩子们自己对事情进行解释。外来的解释常常是越解释越糊涂。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,有一个人对某事很熟悉,而你却一无所知,他向你滔滔不绝地解释这件事,但他解释的越多,你越不清楚。

 

  在孩子们做一件事时,成人的过早介入并给他们提供解释,常常使孩子们感到沮丧。成人的完美、聪明会使他们感到迷惑,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无能、更容易受伤害。如果发生了什么事,他们会想:如果大人不在这儿,我可怎么办呢?,从而变得丧失自信、依赖他人。

 

  家长太快地去帮助孩子,这样做阻止了孩子去获取自己的人生体验。通过太快地给孩子提供解释,家长阻止了孩子去提高自己的认识。在这种情况下,家长应该做的,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做,充满耐心地等待,充满耐心地启发孩子自己去体验、去思考、去行动,这才是家长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。

 

    障碍3:指导

 

  指导是为了自己方便的另一种阻碍孩子成长的行为。介入孩子们的行动,并按照我们的方式来指导他们,比邀请孩子的主动参与、接受孩子的不同行为方式要容易地多。但是,人是一种有独立性的动物,他要求别人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的的独特性。如果我们太早地介入并指导别人的行动,我们就是在制造敌意、反抗和攻击。

 

 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:你遇到了一为热心的导师或老板,对于你的工作的每一步,尽管你自己都会了,他还要坚持详细地告诉你。如果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很长,你可能会受不了而开始另找一份工作,至少,你工作的热情和愿望会很快地下降。但是,如果你的老板能以尊重的态度,鼓励你做出自己的贡献,那你无疑会相信这一点,即你的老板认为你有用。

 

  我们都明白,指导会给被指导者带来很大的负担。但作为父母,我们仍然不停地告诉孩子把这拣起来;把那放到一边去;你该冲澡了;在校车来之前,别忘了喝牛奶等等。孩子们常常拒绝听我们的这些唠叨,有时还跟我们对着干,对此家长反而感到很受挫折,其实,孩子们这样做的目的,正是为捍卫自己的主权

 

  指导可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障碍之一,它是家长缺乏耐心的标志。如果我们充满耐心,去鼓励孩子们为家庭或为他们自己做有价值的事,尊重他们的自主性,那效果会好的多。现在假设你家里乱七八糟的,但马上有客人要来,与其责备孩子,指导他们干这干那,不如这样说:孩子们,呆会儿我有朋友要来,但家里太乱了。如果你们能帮我把这儿整理好,那是对我很大的帮助。结果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好:地板上的鞋子、臭袜子似乎魔术般地消失了,房间变得似乎空前的整洁。刚才我们说,指导的结果让父母感到挫折,实事上,指导的本身让孩子感到挫折,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,为了保护自己,他们变得更为顽固,或更具有反抗性。在我们试图指导别人时,不妨先问自己下面两个问题。

殊不知学习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。还用刚才那个例子说,我们要想期望孩子整理自己的床铺,我们必须尽早地鼓励孩子干他自己能干的事情。小时候,可以让他们先整理自己的枕头,让他们拉平自己的床单,慢慢地他们就学会了一套整理自己床铺的方法。我们应该祝贺他们的每一个小进步:你今天把床单、枕头收拾得很好,这是把自己的床铺整理好的重要一步。通过这样的方法,我们鼓励孩子一步步地达到我们对他的较高的期望。这与希望孩子一步到位的期望过高是完全不同的两会事。

 

    障碍5:成人主义

 

  成人主义是指成人忘记了儿童的实际状况,要求孩子象成人一样思考、理解、观察和做事。成人的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使孩子们感到无能、受到挫折、产生敌意,或者使他们产生攻击性。成人主义者不理解表达爱的价值,他们破坏了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,降低了儿童对自己价值的判断,使孩子们丧失了对周围事情的影响力。

 

  每天,许多家长都可能犯下多次成人主义的毛病。史蒂夫少年时关于打扫房间与母亲的冲突可能说明了这一点。

 

  母亲要求史蒂夫:去打扫你的房间。

 

  史蒂夫说:我打扫过了。对史蒂夫来说,他从他的房间里已经来回过了两次,但都没有被东西拌着,这就意味着房间已收拾的可以了。

 

  母亲说:没有,你没有打扫过。邻居会怎么看咱们家呢?母亲说的打扫可能意味着地板要能干净得在上面吃饭。

 

  我们知道,对于母亲来说,孩子的房间可能是世界的中心,但对孩子自己来说,这只不过是他需要休息时的一个小小驿站。所以在这一问题上,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上,由于儿童与成人的经验不同,需要也不同,儿童的观点和成人的观点很难调和。因此,孩子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责备:为什么你一次也没做好过?你肯定知道!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!为什么你这么孩子气?你什么时候能长大?你行不行?你能这样吗?你会那样吗?难道你不能这么干吗?等等。

 

 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发现的阶段,在这一时期,理解自我、理解友谊比保持房间整洁要重要的多。他们要在这一时期,发现自己是个什么东西,他们要分析、整理自己的感情世界。只有在他们完成了这个任务后,年轻人才有希望成为具有判断力、同情心和思想性的成功的人。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为什么你从来就不能...?你应该意识到...。你从来没学会...,家长就是经常在往孩子的心目中注射使人沮丧的因子。孩子们慢慢就会学到,既然自己从来没有长进、从来没有学到什么东西,那么对成人的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我不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,既然是成人提出的要求和问题,那么还由他们自己去解决吧。这就是儿童为了对抗成人主义而形成的有效方法。

 

 

 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,成人主义、教师主义等等的偏执症,都是要求别人来读自己的心,如果别人的想法、看法、理解不能和偏执者完全一样,那就是别人的错误。偏执症否认了每个人认识的独特性,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人际障碍.

 

 

  1 如果我们不按自己的方式来具体操纵,我们这个世界的运行是否会嘎然而止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我们应该介入去处理。但即使是这样,指导也应是我们最后的选择,首先需要的是慎重的考虑。如果答案否定的,那么接着问自己第二个问题。

 

  2 我要指导的这个人是否需要发展出为他自己制订人生计划的能力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我们要做的事很简单,就是停止指导。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计划什么事的话,他怎么可能学会做计划呢?如果一个从来不被允许去执行一个有缺陷的计划,那他怎么学会面对计划中的缺陷呢?或者说,当一个人因为丧失了勇气,不敢去改进计划中的缺点时,他怎么能学会克服计划中的缺点呢?可以说,我们最大的成功常常是从失败中得到的,只要我们不把失败看得太重,只要我们还有尝试的勇气,失败就是成功之母。

 

     障碍4:期望过高

 

  期望过高是事先给孩子设定了很高的标准,随后又指责孩子因不能达到这些标准而失败。家长期望过高,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令人沮丧的、有破坏性的体验。

 

  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孩子持有高的期望吗?家长对此可能会有疑问。

 

  因此我们应当对我们所爱的人抱有最高的可能达到的期望,但是不要造成期望过高的障碍。抱有高的期望意味着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,我们会鼓励孩子通过实干发展自己的能力。相反,期望过高,并不是根据孩子的现状而常常是父母自己的一厢情愿,贬低孩子现在的能力,用虚幻的高要求来批评孩子目前的表现,使孩子总是感到失败。

 

 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这样的,平时无所谓,孩子爱怎么样都可以,认为他们还小,认为自己能够忙的过来;但是在家长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,或者忽然意识到什么问题的时候,就会过高地要求或期望孩子——好象孩子一下子什么都应该会干并应该干得很好。例如,就拿让孩子们整理自己床铺来说,有的家长在孩子进入中学前从来不对孩子提任何要求,但在孩子跨入中学校门的那一天起,或者从自己特别忙、特别烦的那天起,在家长的眼中,孩子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整理自己床铺的老手了。孩子干的稍不如意,就会受到批评。

« 返回
   
CopyRight2009.www.baby-big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